搜电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sootv.net 周杰伦演唱会重映,你的青春回来了吗? 5月20-21日晚,周杰伦“摩天伦”、“地表最强”演唱会经修复后上线直播,数据显示,在第一场开播前,全网预约人数就超过2000万,据不完全统计,5月20日当晚全平台观看周杰伦演唱会重映人数突破5000万、两场演唱会连播总观看量近亿,创造了在线演唱会的最高观看记录。同时,“流量天王”引起了全网热烈讨论,两场演唱会收获了100余条微博热搜,总阅读量近50亿次。 随后,《乘风破浪的姐姐3》让“甜心教主”王心凌再次“翻红”,火爆全网,炸出了不少喜欢王心凌的中年粉丝,有网友戏称:“没有一个老公可以逃过王心凌”,由这些男粉丝妻子晒出的短视频中,他们只要一听到王心凌的声音,就会冲到电视机前脸上挂着羞涩的笑,身体却不由自主的跟着王心凌一同起舞。 这两个人再次成为公众焦点,唤起了无数人的回忆。有微博网友表示:致敬我们的青春,小时的回忆又活了。这段时间,可谓是港台明星“千禧年代的文艺复兴”,这场集体怀旧,不禁让人深思:是不是我们的余生只能靠反复咀嚼、怀念过去过活了? 这样的“文艺复兴”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? 一、内娱“匠心”的没落和“流量造星”的崛起 20世纪60-90年代期间,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被称为“亚洲四小龙”其中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;经济的发展势必伴随着文化兴盛,那时的整个华人娱乐圈中心都集中在香港和台湾。那时候的香港更是仅此与好莱坞的造星工厂,香港娱乐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和辉煌,香港乐坛的谭张争霸更是把香港娱乐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;那些年是港片的黄金年代,港片风靡亚洲,时至今日都对国内演员和韩国演员有着深远的影响。 进入21世纪初,台湾偶像剧《流星花园》席卷亚洲,影视作品的爆红也给乐坛带来了发展机遇,F4横空出世,台湾的娱乐圈也越发年轻化、偶像化,这样的情况下,一批颇有实力的偶像团体应运而生,F4、五月天、飞儿乐队、SHE等,宣告着初代偶像时代的到来;同一时期,周杰伦、林俊杰、张惠妹、蔡依林等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,这些明星处于一个“靠实力说话”的年代,他们才华横溢、唱跳俱佳,台湾迎来了一个“神仙打架”的乐坛。 而内地娱乐圈的发展,是自改革开放以后,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、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时,港台及国外的娱乐作品纷纷涌入中国大陆,给内娱带来了发展时机。那时候的观众只能通过电视来认识艺人,艺人只能向观众单向输出,只能以实力和作品说话。在2009年国家出台《文化产业振兴计划》后,内娱来到了高速发展期。那个时代的艺人们,大部分还秉承了“匠人精神”,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,完美呈现给观众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互联网时代和“韩流”的到来,打乱了原本平静安宁的内娱。如果说韩流进入内娱之前,内娱明星还是作品至上,那么韩流给内娱带来的改变就是由作品为主变成了流量至上。韩流明星给在内娱的盛行改变了内娱的经济结构,让资本方在互联网上惊喜的发现流量和粉丝经济带来的惊天利润,企图让内地娱乐圈内也衍生出韩娱同样的饭圈,娱演艺界受到严重冲击,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以“娱乐”为主,资本方成了流量的主要推手,制造了“流量明星”的概念。 资本方发现韩流带来的造星模式大大缩减了原本造星的成本,于是自2018年开始,腾讯视频模仿韩国综艺《Produce101》首先推出国内第一个成团综艺《创造101》,由此,内娱彻底开启了“流量造星”模式。 所谓“流量造星”,就是创造“流量明星”,这些人想要成为明星不需要有精湛的演技和唱功、过人的才艺,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作品,只要长得好看、人设讨喜,翻唱别人的作品、营造人设就会有流量;就算“人设崩塌”也能通过下一个流行趋势“洗白”,这样“流量造星”下的产物,靠着与粉丝互动来维持流量,于是娱乐圈中就出现了唯流量论:有流量就有了一切。 说到底,成为“流量明星”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,更快的赚钱。 二、成为主流的“流量明星”们和空虚的内核 娱乐圈的崩坏开始于优秀作品的稀缺。 依附于流量的“流量明星”倾向于选择带来更高流量的通告,而这个时代能带来最高流量、同时完成周期最短的通告只有一个——综艺。 2018年9月,《综艺限薪令严》控综艺节目艺人的片酬,每期节目艺人总片酬不能超过80万元,常驻嘉宾一季节目下来的片酬不能超过1000万元。在娱乐圈的“限薪令”出来之前,明星们的出场费高的离谱,范冰冰以4800万元一季友情价出任某综艺的常驻嘉宾。4800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,但对于明星来说,只是弹指一挥间。尽管发布了《综艺限薪令》,明星的综艺片酬依然高的令人咋舌,而明星上综艺的片酬也与他自身的流量相关,流量越高、片酬也会越高。 (流量明星出场费VS歌坛前辈出场费) 在数据的加持下,艺人被分为三六九等,最高级别流量的被称为“顶流”,流量低的则自嘲为“小透明”。而那些“顶流”们,往往没有匹配其热度的实力和作品,能让他们受到粉丝无脑追捧和关注的似乎只有他们优越的外貌,还有仅粉丝可见的“努力”。 但就是这样的人,却更能拿到天价片酬。这就让更多的明星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流量,把带来作品这件事更是抛之脑后;资本分发给偶像流量,再依靠对粉丝群体的引导,培养出容易夸张和陷入极端的粉丝群体,再通过流量明星为商家带来流量,粉丝群体为偶像代言的产品买单,这就造成了一个娱乐圈乱象:明星背台词都能被夸奖、唱歌好听都成了稀奇事、唱跳俱佳成了百里挑一。造成这一切的除了“流量”还有成为“流量”的粉丝。 在流量明星出现以前,无论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的明星,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,吸引人们成为他们的受众,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作品,维系受众群体。回望上世纪60年代到千禧年娱乐圈的艺人们,华语娱乐圈的生命力不允许他们空有美貌,只有实力才能在那个时代拥有一席之地。 从港娱的四大天王(刘德华、张学友、黎明、郭富城)到千禧年乐坛的周林陶王(周杰伦、林俊杰、陶喆、王力宏)、五月天、陈奕迅等唱作人,他们的作品除去旋律、歌词外还有更深的意境,这些唱作人拼了命的创作、用音乐表达内心、用心去雕刻和打磨自己的作品;演员为了取悦观众钻研演技、做出复杂而高超的动作;歌手为了贴近听众在唱法上有所突破还要有意境,他们要倾尽全力、磨练技法才能贴近观众、留住观众,从初出茅庐到天王降临,他们的成功是挑剔观众的选择,也是时代的选择。 反观现在的内娱,流量明星所依赖的产业链变成了互联网,而互联网其实依赖的是金融产业,现在的流量明星明明没什么实力,身价却异常高昂、动辄上亿的片酬,都是互联网+金融产业在背后推动。作品打磨变现太慢,而现在是一个快娱乐时代,导致现在唱作人越来越少,即便创作也是疑似抄袭、再者就是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,所以当“流量明星”褪去流量外壳后,空无一物。而部分观众的耳朵早就被千禧年乐坛养的刁钻而挑剔,他们不愿被快餐式音乐指染,只能通过回顾千禧年明星的作品,来获得寻找满足感。 流量明星的崛起和娱乐圈的崩坏——成也粉丝、败也粉丝。 三、假装千禧年代娱乐圈的当代人 周杰伦线上演唱会的重映和王心凌的“翻红”、曾为多部台湾偶像剧献唱的台湾歌手TANK宣布复出、罗大佑和孙燕姿线上演唱会即将召开,唤醒了当代人的“DNA”。这一辈人在经济和信息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成长起来,他们见证了华语乐坛的巅峰时期;这些在千禧年代成名的歌手们在“神仙打架”的竞争中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历史,他们所带来的熠熠星光也奠定了这一辈人音乐审美的基础。 当年追星,不似如今这般便利、明星与粉丝的互动也不似如今这般频繁,于这一辈人而言,千禧年代的明星更像是未曾谋面的挚友,他们的歌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每一难熬的深夜、每一个崩溃的瞬间、和每一段美好的过去,他们是我们青春里不会缺席的一部分;“顶流”经常更新换代但青春不会。 可悲的是,在这些时常更新换代的“顶流”中,能让观众记住的明星越来越少,好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,资本力量打败了娱乐主义,当娱乐无法为人们带来精神满足时,只能通过“文艺复兴”重回千禧年代,回到那个惯坏观众娱乐审美的“黄金时代”。 现在的娱乐作品无法满足观众的娱乐审美,这些假装回到千禧年娱乐圈的人,都是对内娱失望的旁观者。 狄更新《双城记》中说: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;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,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;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,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。”流量和经济发展带来人们更好的物质生活,资本力量的强大却摧毁了原本丰厚的精神文化追求,可是娱乐圈无法脱离资本。 我们的余生或许只能靠着咀嚼千禧明星的作品来过活,这场“文艺复兴”究竟会给未来的娱乐圈带来什么,将无人得知。 本文系蜗的生活原创内容,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。 文字|星奈 图片|网络 策划|蜗的生活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丹东生活网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